江苏
无锡
苏州
太湖大学堂

为什么提到太湖我们总要说是无锡太湖,而不是苏州太湖或者是湖州太湖呢?

关注者
191
被浏览
529,333

95 个回答

太湖虽然大,但是天然景点真不多,除了鼋头渚和蠡湖地区外,东西山和马山在过去都是土匪群盗的传统窝点。

其他的湖岸基本都是离岸几十米的芦苇荡,良好的农业环境,如果不是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些地方还就是种田。

其实湖州也就是网上叫的凶,太湖是限制开发区,农渔都是停了的,苏锡常也同样是沿着岸边几十米开发点观光型旅游,几乎没有水上娱乐项目,沿湖各市在对太湖的开发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发布于 2024-03-23 15:36

无锡人,曾在苏州上学。谈一下我的看法。

原因是无锡太湖作为景区讲来开发的更早。从明代以前,经过数百年的养成,已经成为江南园林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无锡的园林和苏州园林相比,当然多有不如。但有一点胜之,那就是借景。苏州园林多于城市之中平地而起,而无锡园林多依托真山真水。

如寄畅园:

园子不大,却把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拓展了想象空间。

如蠡园。就建在蠡湖边上。蠡湖是太湖的内湖,其实是太湖的一部分。

无锡太湖风光的核心部分是在鼋头渚,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事实上鼋头渚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园林。只是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墨客和富贾名门,在依山临水之间,留下了不少人文遗迹和亭台楼桥,使得无锡太湖景区更具有文化蕴。而现在又被打造成中国最美赏樱地之一

长春桥,建于民国,那里的樱花已经有60多年历史了。

万浪桥,观赏太湖落日的最佳去处,建于民国

包孕吴越摩崖石刻,清代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这是郭沫若手迹。


马山的灵山大佛,我个人并不喜欢,铜臭味太重。至于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本地人一般不会去第二次的,外地来旅游的,也不建议去,一句话:“树小墙新,没文化”。

而当年在苏大上学,去太湖东山、西山则只能享受纯天然的野趣了,比如:去农民家偷桔子。在那个年代,金鸡湖也只是一个野湖,谁能想到它现在的房价快追上上海了。

无锡和苏州也一直在争夺关于太湖的代表权。这方面无锡的吃相稍有些难看,以“太湖明珠”自居,直接把“太湖美”定为无锡市歌,但在我看来,这首歌的方言版基本就是苏州话,旋律也明显借鉴的苏州评弹。也就是苏州手里牌多,所以也不争这一张牌。

前些年跨湖大桥一修,东山西山的农家乐,民宿兴起。无锡人也开始往苏州太湖跑了,而且往往能住上一二天。所以无锡人也应该动动脑筋,毕竟每年的樱花也就开那么几天。

编辑于 2019-05-10 15:40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浙两省之间,沿湖被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的湖州所围,其中太湖有近四分之三湖域面积属于苏州。

历史上,太湖地区主要是以苏州府为主的地域。随着时代发展,行政区划的演变,形成了环湖的四大城市。

历史上苏州对太湖开发并没有花费太多心思,主要是,苏州主打的是苏州园林,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太湖较苏州市区重要的旅游景点距离较远,所以在宣传上苏州更多的宣传的并不是太湖。

而太湖畔的无锡,却很好的打造了太湖这张城市名片,“无锡太湖”几乎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殊不知,无锡的市歌《太湖美》就是在苏州光福镇作的,歌唱的是苏州太湖的故事。

无锡对太湖的开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因为鼋头渚湖光山色、景色旖旎,当时民族资本家杨瀚西在次修建山庄,之后当时权贵富商也被吸引到此修建别墅居住。解放之后,政府将鼋头渚的园林和别墅合并成为“鼋头渚公园”。到了80年代,国内旅游兴起,鼋头渚作为无锡最著名、最漂亮的风景区,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开发。“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不仅在民众心中广为流传,更成为无锡旅游的宣传口号。为了打造“太湖明珠”,无锡不仅依托太湖修建了灵山胜境、三国水浒城等风景名胜,还出现了太湖大道、太湖学院、太湖卡等以太湖命名事物,甚至“太湖美”都成了无锡的市歌。可以说,无锡利用太湖宣传自己,而无锡的旅游精华也位于太湖沿岸,难怪提到太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无锡。

随着城市的扩张,苏州的巨人触角逐渐延伸到太湖周边,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把太湖的旅游资源做了一顿开发,比如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吴江和吴中的太湖新城等等。

发布于 2019-05-07 14:19

今天说起太湖,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总是太湖北岸的三大苏南核心城市:苏州、无锡、常州。最传统意义上的苏南,也正是因太湖这个巨大的水库而崛起,并在历史上一直以此湖为豪的。

提到太湖,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城市
估计就是苏南三城了

从行政区划上看,这三座城市完全瓜分了太湖。其中又以苏州和无锡为甚,只给常州留了10%左右的一点小尾巴,也算是承认了常州作为苏南三兄弟的地位。

但在苏锡常乐享太湖美景,并以之为城市名片的时候,太湖对岸却有一座浙江城市一直默默地看着他们,眼泪往肚子里流……

以湖为名

如果驱车在浙江湖州城北游玩,你会被湖州市政部门对太湖的感情所打动。环太湖路、太湖路、通湖路、滨湖大道、湖滨路、滨湖大桥,从路名里都透出了这座城市和太湖的关系,甚至已经到了影响外地人找路,在湖岸边傻傻分不清楚的地步了。

令人感动

但事实上这座处处想和太湖有关联的城市,和太湖之间的行政关系非常薄弱。湖州对太湖的管理权,仅限于湖岸边50米内。湖中的水产、旅游、水资源,都和湖州没有什么关系,好不容易建造个太湖景区还要与江苏省协调。

湖州人民至少也要分一点...

而与之对应的是,苏州市的吴中区,不仅拥有东部的部分阳澄湖、澄湖、金鸡湖,还统摄了绝大部分的太湖,是一个超级水上行政区划。而从江浙两省的角度来看,太湖作为一座界湖也是相当不公平的,其控制权全部在北边的江苏,而与南边的浙江无缘。

吴中区为什么不改名叫太湖区?

但太湖完全归属江苏并非是古已有之的成例,湖州之所以叫做“湖州”,以及城内路名地名与太湖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因为它曾经是一座因太湖而生、因太湖而起的城市。

环太湖城市有很多

为什么水域不是平均分?

湖州城最早出现在历史上,还要倒推回战国时代。

在此前的春秋时代,太湖在地缘上长期都是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国和宁绍为核心的越国争夺的前沿阵地。因吴国一直比较强势,也更善于农垦和水利建设,太湖北岸始终更为发达。而湖的南岸,由于越国处于劣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当时江浙沪的大量土地还都泡在水里

长江与太湖之间的平原也比今天的要小

一直到了吴越争霸结束,潜伏多年的越国彻底压制了吴国,太湖南岸才开始有了一些经济上的起色。不过越国坐享这一地区也没有持续很久的时间,来自西方的楚国实力更强,逐步蚕食越国的领土,太湖不久便成为了楚国的囊中之物。

春秋是各诸侯国圈地壮大自我的阶段

吴越看似面向广阔的江淮平原

但由于海侵以及开发难度,实际空间并不大

潜力远不如长江中游的楚国

楚国统一南方之后,很重视太湖的开发,这里也得到了此前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结果就是,越吞了吴,而楚吞了越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关注到了太湖的重要性,认为这里靠近淮北,而淮北是楚国和齐国在战国时期拉锯的前线,必须得到足够的经营,要求把自己封到当地主持军政大事。楚王欣然同意,把春申君封到了新控制的东部领土,并在当地筑城设县。

这个时候楚国的根据地-汉水流域

已经被秦国攻占

转移至东部的楚国也要避开秦国的锋芒

只能讲北面的齐国作为自己的新扩张方向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春申君领地的新都城名为“下菰城”,位置便在今天湖州吴兴区云巢窑头村。《资治通鉴》对这座新城的描述是“宫室极盛”,可见面向太湖的湖州当时是吴越一带极为繁荣而且政治地位很高的城市,对太湖拥有北岸所不具备的强大控制权。

现存外城垣长约2000米

城址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

此后的秦汉两代,都把太湖流域视为控制东南的关键。不过吴越之地对于远在长安洛阳的皇帝来说,始终是一个让人不怎么放心的异数,开发力度自然不够。只有在诸侯割据的时候,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才会有所上升。今天湖州市的中心城区吴兴区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西汉时的会稽郡非常广阔

不过核心区仍是在太湖沿岸

但太湖的开发也很有限

而广大的浙闽山区就更是人口稀少了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后期,继承了江东大统的吴末帝孙皓设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地名延续国祚。但由于吴国当时已经陷于严重的内乱和外部压力下,这个名字和孙皓本人都没有能够把国运延续太久,20多年后就亡国了。

东吴开启了太湖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历史阶段

北有苏州、南有吴兴(湖州)

但吴兴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都没有变动。而在这段历史里,吴兴所代表的湖州和吴中所代表的苏州,对太湖的控制权一直都是平分秋色,是为两根吴地的擎天柱。

靠湖而生

不过“吴兴”这种名字在大一统时代,听在皇帝的耳朵里总是不舒服的。所以一旦南北朝的乱世结束,吴地成为了大隋王朝下的一个次级地区,名字就肯定要改。

隋仁寿二年(602年),“湖州”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上,将吴兴置于其下,终于能让皇帝心里舒坦点。从湖州这个名称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湖州和太湖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不仅是紧邻湖边,也能够进入更庞大的水运体系。

太湖的存在其实

使得整个环太湖地区都能受益于大运河

丰富的水资源,和能够借大运河水道北上的优势,自然刺激了太湖沿岸和水有关的各类产业。从太湖渔获到桑蚕纺织,苏州和湖州始终是太湖南北两岸双璧,也让城市的知名度和全国地位不断上升。明清时代行销全球的湖丝,实则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是当时湖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北方皇帝没见过这么水的地方...

而且在当时,湖州和苏州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边界感,尤其是省一级的大单位区划。唐代整个太湖沿岸都属于江南道,而江南道的范围甚至远及今天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各省;而宋代太湖属于两浙路,太湖也没有起到省界的作用;元代的江浙行省也是囊括了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一直都处在同一个行政单位之下。

当时的太湖沿岸还不像今天这样巨量的人口

对资源的争夺和开发也是农业社会的水平

(太湖苏州沿岸的一处渔港)

真正让两州产生疏离感,并给太湖赋予省界的色彩的朝代是明代。

元末大乱,朱元璋一枝独秀,逐渐清理了太湖北岸的张士诚、江西的陈友谅和浙江的方国珍,扫平南方群雄并在应天府(南京)称帝。而临近都城的太湖南北,成了他最放心不下的地区——曾经分属两大强敌、富庶重税、又有太湖水道勾连,对首都始终是个祸患。

曾经敌人的首都

朱太祖未必信得过

因此朱元璋在历史上第一次将苏南和浙北两个方言相近、文化相似、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切割开,分别归入了江(江南行省、南直隶)浙(浙江行中书省)两省。

正如当年的吴王一样,坐镇南京的朱元璋,是希望太湖以北的势力更强,以压制自己难以控制的南岸出现的反叛势力。因此在一开始,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各府,全都划归了南直隶(江苏)。

坐镇大南京

这南直隶真是相当辽阔

(从此太湖南北两岸被两分)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可能是后来发现这样划分不尽合理,朱元璋又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湖州府、嘉兴府地复归浙江,把徐州附近的一些土地划进南直隶,这才奠定了今天太湖南北的基本格局。而太湖在当时,就已经是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界湖了。

与湖绝缘

但如果进一步深究下去的话,会发现当时的太湖,还没有彻底成为苏州的囊中之物。明代的湖州,仍然能够保有湖岸边10公里左右的湖区。清朝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明朝,太湖的归属权也没有变化,仍然是属于苏州和湖州二府共治。

还是给湖州留了一部分的

这一片湖区的水资源,给湖州带来了丰富的发展空间。若非如此,湖丝和湖丝商帮也不会成为晚清的一股重要的商贸势力。从太湖引入的水源,浇灌了湖州的桑林,为优质的蚕丝提供了来源保障。而在纺织过程中,也需要大量水资源。湖丝产出之后,更能籍太湖水道向上海运输,最终远销海外。

今天已经成为著名水乡旅游景点的湖州南浔,便是那一时期湖丝的集散中心。由南浔发货的湖丝,坐手摇船只需两天就能下海,成为欧洲列强最喜欢的珍奇货物。尽管清政府对当地人以丝与西方人做生意的行为表示反对,但仍没能拦住湖丝贸易。

水乡南浔,河道纵横

民国对湖州的行政区划也没有太多干预,让湖州保留了对太湖水域的部分控制权。但湖州人大概想不到,东侧两百多公里以外海上发生的一场争夺,会让湖州这座以湖为名的城市最终失去太湖。

民国中期,浙江沿海的渔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多年的移民和过度捕捞,已经让东海岛屿附近的鱼群规模缩小,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的捕鱼火轮不断进犯东海渔场,南京政府又无法强力阻止。浙江渔民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嵊泗列岛。

一路向北,向嵊泗列岛进发

但嵊泗当时仍然是江苏省崇明县下辖的地区。由于抗税,浙江渔民和渔业部门与江苏税务部门爆发了冲突,甚至一度导致渔民领袖被捕、渔船被扣押。

清朝便是如此,民国时期承袭了下来

虽然后来由于日本侵华战争打响,东海渔业荒废,问题被暂时搁置;而鱼群规模到新中国成立时也已经恢复了,但认识到渔业经济规律的我党还是认为江浙两省在嵊泗列岛的争端还会再上演。本着收税者负责开发服务的原则,通过协调,最终把由浙江渔民开发、浙江政府保护的嵊泗列岛划归了舟山。

1962年 浙江舟山渔港,大进军...

而与此同时,考虑到太湖分属江浙两省,不利于水资源统一开发,一旦出现污染也有可能招致互相推诿,为方便统一管理,在1960年将太湖全部划归了北岸的江苏。而湖州只保留了沿岸50米的水域管理权。

一座以湖为名、靠湖而生、因湖而兴的城市,就这样告别了它最深爱的大湖。而浙江也在获得了嵊泗列岛的同时,完全与太湖绝缘了。

南北交换了一下

隔着将近60年的时光看当时的这次行政变动,说它是一场地方利益交换也好,说是国家统筹规划也好,最终的结果是浙江东北部的舟山获得了更大的海洋自主权,而西北部的湖州则失去了和太湖之间的联系。太湖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江浙两省的界湖,只不过这个界和湖的南缘完全重合了。

编辑于 2021-12-09 16:21

如果你对太湖区域的行政区划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湖州虽然在太湖南岸,名字里也带个湖字,但是太湖的绝大部分水域都不属于湖州,只有近岸的几十米宽属于湖州。所以自然就不存在湖州太湖的说法了,毕竟都不归湖州管。

注意看右下角的太湖,是完全属于江苏的

单就太湖水域面积来说,苏州是更多的,但是无锡太湖更多的是一个旅游名词,因为无锡的三个5A景区都在太湖周边,宣传的时候就会着重强调太湖景色,“太湖绝佳处,尽在鼋头渚”,去无锡旅游必去太湖,苏州就不一样了,苏州知名的景点都不在湖边。

要是对太湖的历史区划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江苏是如何从浙江手中得到太湖的

编辑于 2019-05-11 16:54

无锡太湖,太湖无锡,主要有五大理由。你们听我说完,就知道苏州常州湖州不可能和无锡抢太湖。

第一,环太湖城市中,无锡市区离湖岸最近。不是近一点,太湖的内湖蠡湖离市中心仅10公里。其他城市都是这个距离的数倍。事实上无锡市区临湖,而苏州市区并不临湖,临湖的是吴县。吴县撤县并区是2000年以后的事,江苏省的市和县关系你们都能理解。(回复里有人杠清朝吴县在苏州里,先搞清楚苏州府和现在的苏州老城的区别。)可以说解放后到2000年以前苏州城区就不认为自己有太湖。

第二,环太湖城市中,无锡段最美。郭沫若评价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郭沫若是中国社科院建院院长,基本是盖棺定论。中央电视台建设中国第一个影视城,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基本就是全国景区的选秀,选在了无锡太湖。无锡太湖景色就不说全国第一吧,那也是名列前茅。苏州太湖开发那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早年苏州太湖根本没开发,就是荒郊野岭一片。

第三,环太湖城市中,无锡是太湖水治理机构所在地。所以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国务院在无锡召开现场会,无锡牵头,环湖城市参加,共同治理。当然,治湖10多年,无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关停2000多家企业,迄今共关停近4万家存在污染企业。经济停滞,GDP排名从全国第8下滑到十几名,连常委都被苏州抢走。另外多说一句,蓝藻危机在无锡附近爆发,并不是无锡污染最严重。无锡在太湖西北岸,江南夏天刮什么风?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是全太湖的蓝藻被东南风吹到了无锡。

第四,环太湖城市中,无锡最重视太湖。80年代行政区划调整,无锡可以选择2个县纳入管辖,无锡选了宜兴江阴,放弃了有海港的张家港,就是为了多拿太湖。苏州主打园林名片,对太湖开发既不热衷,也没能力(苏E是从2000年开始崛起的,此前是农业市,远不如无锡发达富裕)。《太湖美》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任红举和龙飞二人在苏州创作的, 2002年被无锡市政府买断版权,成为无锡市歌,当时龙飞曾联系苏州市政府希望其买下版权,苏州未予理会。所以无锡主打太湖名片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多年来持续投入了巨大的成本。

有的新苏州人不能接受无锡经济曾经好于苏州,我补两张图


第五,环太湖城市中,无锡最需要太湖,这是研发大国重器、推进国防建设决定的。其他城市需要太湖只是发展文旅事业。而无锡需要太湖是国家战略。无锡从八十年代开始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祥地。计算机江南所是国家超级计算机的祖庭(其他超算中心都是从无锡分出去的)。超算最初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模拟核试验,二是复杂曲面设计。复杂曲面一个重大用途就是船体设计。所以,中国的福建号航母、055大驱、万米深潜器奋斗者都是在无锡设计定型的。(总参和海军给无锡命名一艘055就是酬功。)所以无锡必须要有太湖。(多说一句,无锡硕放军民两用而不是苏州光福,也是因为无锡电子产业研发了国产预警机,所以无锡有机场而苏州没有)。时至今日,太湖也是无锡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需要。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多于北京深圳。集成电路的特点是高耗水、高耗电。所以世界上主要集成电路生产中心必须有大量水资源(东莞松山湖是一个道理)。苏州集成电路产值不到无锡的零头,常州湖州更不用提。所以太湖给无锡有大用,而给苏常只能做个玩物。

编辑于 2024-03-05 22:18

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苏州大部分并不临近太湖,靠近太湖的主要是吴县和吴江市,以及小部分从吴县划出来的虎丘区。苏州府城也就现在的苏州老市区并不靠太湖。文化都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现在的地级市架构下都属于苏州没问题,但在过去吴县吴江和苏州还是有区别的,这在老一代人眼里更明显。而传统是从老一代人手中传到现在的。吴县吴江都有自己的文化中独立的那一部分,太湖文化在苏州的落脚点都在吴县和吴江身上,吴县和吴江面对无锡终归弱一点点。而无锡的城市规模小,太湖文化与无锡相关的蠡园鼋头渚都在无锡直辖区范围内,这在宣传的起点上就不太一样。于是传统上的反应就是无锡会认为太湖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苏州则隔了一道。不恰当的类比就如同宜兴紫砂壶,一般不会有人说无锡紫砂壶一样。这是宜兴文化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现在吴县和吴江都改区了,彻底成为苏州市的一部分,晓以时日,苏州太湖必然和无锡太湖一样有名气。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你在看现在的小年轻,谁还区分什么吴县人吴江人,大家都是苏州人。无锡太湖这个过去的说法也必然会走向历史成为过去。


附一张老地图方便理解:

编辑于 2019-07-29 09:59

每年太湖蓝藻出新闻的时候,99%的人都要把矛头指向无锡,这时候也没见其它环湖城市出来背背锅啊!

发布于 2019-06-16 13:25

常州表示好歹我也强势插入太湖一下,怎么没人想起我

发布于 2019-05-05 10:44

当初太湖蓝藻爆发,无锡站出来,不仅关了很多厂极大的影响了经济,治理的费用也是花了天价

编辑于 2022-08-26 00:24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啊 虽然这只是一句旅游标语,但是放眼环太湖,临湖城市打的大都是自然风光牌只有无锡人文和自然并重,而人文就是城市的灵魂啊,久而久之无锡和太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就像说到园林就想到苏州可是无锡的寄畅园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然而默默无闻人气远比不上拙政园,话说希望常州人不要在我下面搞事情

发布于 2019-07-25 20:33

因为无锡市辖区是直接在太湖边上的,而苏州市区实际上并不靠着太湖,靠太湖的是吴县。狭义上的无锡市区是个乌龟壳,这个乌龟壳离太湖就只有几公里远,去太湖边太方便了,而苏州要二三十公里。五里湖一带的太湖湖岸线极端曲折,风景也格外的好,副作用是市区离湖太近,湖岸曲折污染物散都散不开,无锡又处在太湖西北岸,夏天东南风一吹温度一高,蓝藻就来了

编辑于 2019-09-06 16:25

看完这个回答我悟了,苏州应该和湖州合并,这样湖州入江苏,回归太湖怀抱。还可以改回旧称吴兴。或者再激进一点,新城市以太湖命名,就叫震泽市。

发布于 2024-03-07 12:06

提这个问题的,非蠢既坏。

就是在挑动大内斗省的矛盾。本人无锡人,早年在苏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大家除了口音有一点点不一样,吃的一样甜、长的都一样好看 、习俗风俗都一样、大家都一样努力工作一起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一起治理太湖、一起说上海人小气

两个城市的人虽然行政区划上不是一个地方,可打心底都互相认为是自己人。

不管太湖是苏州的也好,无锡的也罢,共同开发共同治理共同富裕

发布于 2019-07-19 11:17

没听说过无锡太湖或者苏州太湖,好像我概念里太湖就是太湖,并不会加个地名上去。

发布于 2019-05-09 23:19